首页<---仲裁文萃

提高法治素养的意义 作者 魏涛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2日

平日里的修养是素养,人是经济社会的行动者,人们平日里的精神、行为修养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九大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后,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国之本在民,修养的内容与方式因时移世异而不同,历史上耕、读、修、齐、治、平曾是先民们终身孜孜以求的修养。法治是文明社会的根基。在最要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自然人、法人组织平日里的法治修养即尊法、学法、信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素养如何意义十分重大。
    法治社会一定是全民守法的社会,是自然人、法人都能依法办事的社会,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是建成法治社会的根本和保障。法治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文化学习,法律是由文字表达的行为规则,认识法律文字,认同法律文字的内容精神的前提是识字和掌握与运用文化知识;法律素养的养成也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虽是习俗常见的经济社会生活规则,虽是社会文明的一脉,但却是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一脉,所以我们进行了世界法制史上少有的五年一次的卓有成效的七次全民普及法律常识、知识的活动;法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民事、刑事、行政等诉讼活动即俗之谓“打官司”的历炼,因为什么样的修养都需在实践中学习和经实践拣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事实上,很多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的法律知识法治能力常常是经调解、复议、仲裁、民事、行政甚至刑事等诉讼而被激活的,其法治素养也是经诉讼活动而体现的,此时的法治素养也就不再是刻板的教条和凝固的概念,而是能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路径、方法和能力。
    如同我们有的农民工朋友还不会在法律文书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不会回答法律专业人士的询问,有些高学历的干部、高管懂得请法律顾问却不会草拟、审查合同,不明白合同中权利义务的公平分配意味着什么一样,在社会公正、司法正义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尚不够平衡、不够充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利益获得尚不平衡,正义分配尚不够充分,纠纷、矛盾势所难免,所以法治素养的养成及其作用对在初级阶段建成法治社会至关重要。奉法强者国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提升了法治素养,就会在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法治意识,学会法治思维,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就会自觉依照宪法、法律规范和法的精神指向搞好顶层设计,厉行法治,深化法治实践,增强依法执政、行政本领,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存忧患、居安思危、知敬畏、存戒惧,谨守不敢、不能、不想触碰渎职、滥权的红线、底线、边界线,习惯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学习熟知、理解铭记法谚所云“法律最宠爱的孩子是普通人”,而不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循私枉法,在法律面前耍特权的什么人,否则公仆就会沦为社会公害、人民公敌、阶下囚……。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如果因学法司法的专业活计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工作环境而拥有了精良法治素养,则会听音察理,依法析理,释纷利俗,定纷止争,司法普法,纠缪绳违,努力让司法携阳光与正义同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而引导所有诉讼参与人一起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
    如法学家所说“我们都是法律的用户”,亦如法谚所云“守法的成本最低”,人民群众、企事业法人组织提升了法治修养,就会依法办事,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就会减少人生和企事业组织营商等社会活动的成本,减少相互交往、交易的风险、代价,就会保有、获得更多的和谐感、获得感、幸福感,“虚线、实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就会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学会少打官司多讲理,讲理主要讲事情、事实的因果关系之理,诚信守约、守法之理,核心价值观之理,而非拿着不是当理说,更非好打官司不讲理。通过理性、平和的说事讲理活动会少争议、少争讼而更加及时、切实的保障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尽早化解纠纷。这样,可以节省专门来往法庭、仲裁庭讲理的在途费用、时间,等候裁决者安排开庭讲理的时间,开庭举证、辩论说理的时间,等待判决谁有理的判决书生效甚至二审开庭接着说理的时间,就可节省更多包括油料、纸张、精力去办更多积极有益的事,减免那些不低碳、不绿色、己所不欲却欲施于人的无益的讼争活动,而不是为自己曾经的错,别人已往的误去付出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浪费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避免把人们普遍认为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诉讼活动往往不恰当、不理性的当作首当其冲的第一道防线而遇有纠纷动辄打官司的不当现象。法律意识可不只是打官司意识,有一天我们会如法学家观察和预言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清醒的服从着法律的规则,而无须诉诸法院来确定我们的权利义务。”事实上,一些法治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纠纷解决的非第三方机制即更多强调当事人直接交流沟通以解决他们自己心知肚明的纠纷。
    科学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中国共产党曾卓绝的自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曾豪迈的自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时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工作中,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信是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的道路自信,是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自信的理论自信,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自信的制度自信,是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自信的文化自信。郑人买履、削足适履都是主观却不自信的行为。作家莫尔兹说“自信是所有德行的基石”,自信的人们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养成新时代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就会真正获得、拥有自觉、自主依法办事和解决纠纷的法律智慧与能力,那才无愧于法治社会的一员。